千年“肇慶裹蒸粽”端午節飄香
肇慶人過節包“裹蒸粽”,如同肇慶人制作端硯,屬傳統手藝。肇慶裹蒸粽不是傳統的粽子,粽子與紀念屈原相關,而肇慶裹蒸粽是感念包公。
據說包拯在古端州(今肇慶)因政績突出被調往京城,赴任之際,端州百姓用家中最寶貴的糯米、綠豆,加上過節才能吃到的豬肉,制作成一種形狀像鐵拳的食物,讓包拯帶著路上吃。因此,肇慶裹蒸粽,更像包公鐵拳的形狀。
我們在肇慶城區看到,除了“裹蒸作坊”生產外,平時裹蒸都是飯店和飯館制作,以品牌招攬顧客。再過幾天,滿大街都會見到肇慶人家門前、陽臺架起大甑或鐵桶(鍋)煮裹蒸粽,只要逢年過節的節日,肇慶人才家家自己動手做,并視為佳品饋贈親友。
春節做“裹蒸粽”是肇慶人的傳統看家本領,誰家做得好,誰家就有口碑。傳統的“肇慶裹蒸粽”用料是糯米、去皮綠豆、半肥瘦豬肉作餡,加少許香料,用當地的冬葉包裹。
老肇慶人說,“肇慶裹蒸粽”的香,與“冬葉”有關。“冬葉”是北回歸線上肇慶獨有的植物種,生長在西江流入肇慶段的斷壁殘垣的舊屋邊和鄉間小道旁,其厚葉中含有豐富的葉液,外表碧玉發亮,具有色綠、葉香、防腐、含天然的保鮮葉綠素等特點,用冬葉裹粽蒸,嫩滑甘香。
相傳,肇慶裹蒸粽始于秦代,農民為方便田間勞作,用竹葉或芒葉裹以大米,煮熟后隨身攜帶以作干糧,遂沿襲至今。據有關歷史記載,漢代起,西江兩岸城鄉居民就有逢年過節包裹蒸粽的習俗,作為出門拜訪的必備禮品,寓意著豐衣足食和來年好運。
《南史》記錄齊明帝吃裹蒸粽的趣事:“太官進御食,有裹蒸,帝十字畫之,日‘可片破之,余充晚食’”。皇帝對裹蒸粽的喜愛和珍惜,表明裹蒸粽在當時聲名高貴。
千年裹蒸千年香,肇慶裹蒸粽作為廣東特產享譽海內外。在肇慶有公認的“鼎湖山”等多家裹蒸粽品牌,品種除傳統的糯米、綠豆和肥豬肉外,如今又加入冬菇、雞蛋、臘腸或者牛肉等裹蒸,被稱之“肇慶特種裹蒸”,而“上素裹蒸”則是以花生、白果、冬菇做內餡,很受佛教信徒熱捧。